COVID-19疫情讓全球博物館界籠照低氣壓。在疫情嚴重的國家,博物館面臨閉館、裁員與財源危機,台灣相對安全,然而也遇到參觀人數銳減,互動裝置停用,入場時也增加了許多麻煩事。十幾間博物館小編們曾在臉書串連起來,共同推出防疫系列。而疫情穩定後,日常生活──包括博物館──逐漸恢復常態,但已經不是原本的樣態。在這樣的狀況下,博物館作為一個公共空間與行動者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在今日芭樂文中,目前主持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的郭佩宜老師分享了運用數位中心平台策劃的《研究.疫文化》線上策展經驗。這個展覽將學術人的分析與科普演講轉為數位展示,然而並不只是一檔線上展示,背後其實是疫物件與影像的數位典藏,同時也是研究者以有別於論文的「敘事語彙」,對此次疫情經驗的記錄與描繪。這個展覽有兩個重點:日常實踐以及共同協力,例如防疫新生活的各個面向──身體的溫度測量、新的打招呼方式、洗手與酒精消毒、隔離檢疫的措施(包括防疫包、防疫旅館送餐、居家關懷簡訊)、口罩、隔板、視訊、防疫公告──這些已然成為習以為常,都是蒐集的影像「典藏」,也能使觀眾意識到自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其所代表的意義。除此之外,還有將相關主題的幾個科普演講花功夫轉譯為數位展示的設置,絕對不是影片掛上網頁就好。
總而言之,當我們防疫在一起,無形中也塑造了「新台灣」,防疫有成讓世界看見臺灣,增加了許多國際報導與認識,同時也讓許多台灣人再定位自己的國家。因此《研究.疫文化》的目標,是希望每個人在裡面可以看到(防疫的)自己,以及一起一起的眾人。歡迎大家來看展、參展。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855